人民教育家于漪:谱就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诗篇
作者:于漪
作为一名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奋斗了近70年的老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感到很振奋,因为它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方向明晰,心里就更加亮堂,脚下的路就走得更加坚实。
人是要有灵魂的,做一名中国的教师,便要有当代中国的“教师魂”。《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这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牢牢确立了“定盘星”和“教师魂”。我总认为,教育顶顶重要的,是首先必须搞清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心中有了这样的“定盘星”,有了这样的“教师魂”,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师,在教书育人大业中,就会自觉地练就博大的胸襟,树立理想信念,培育道德情操,夯筑扎实学识,奉献仁爱之心,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国家的嘱托,不负每一个青春的生命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就会倾情尽力,孜孜矻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培育英才。
《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意思是,作为人师,就要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思想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意见》将“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守好讲台主阵地,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且抓住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牛鼻子”。我从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中深刻体会到,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这不只是说说,而是要身体力行,倾注心血把课上好,把所教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充分彰显出来,让学生的德性与智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启迪、润泽和提升,深刻领悟到报效国家和民族、爱己爱人的道理。这就是真善,就是仁爱,就是大爱,是教师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师德。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见》的相关条款,必能引导教师坚守教育的神圣,执着追求业务水平的提升,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境界,在教育教学中创造育人的业绩。
尤其让我这名老教师感到振奋的是,《意见》在“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强化规则意识、完善监督体系的同时,强调“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的正向引导,这一方面守住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底线,另一方面着力于树典型、鼓干劲、扬正气,弘扬正能量。我始终认为,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处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全国1600多万名教师,一直默默耕耘在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第一线,播撒青春、艰苦备尝、无怨无悔。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中,在高标准教育要求面前,他们经常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甚至难免还要承受莫名的误解、指责、怪罪。但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把责任推向客观,而是认真学习、努力改进,力争与学生共同成长,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炼,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毋庸讳言,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有为数极少的违背师德的人和事,的确令人不齿。但可贵的是,整个教师群体对这类“害群之马”的所作所为不仅不认同,而且深恶痛绝,并自觉地引以为戒。因此,我坚定地认为,在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今社会,选择教师职业,选择向青少年学生传承人类精神文明作为自身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志气、一种境界,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师德楷模”“最美教师”等模范人物,他们身上绽放的师性光辉,无不引领着教师队伍不断追求师德的高境界。这些模范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取代的教育力量和示范作用。
着力提振师道尊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是《意见》的一个很大亮点,无论从教育内部,还是就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也非常具有时代迫切性和现实针对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回避着“师道尊严”,仿佛这是封建意识的余孽,一提“师道尊严”,便会与“学生第一”的观念对立起来。其实并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是和天地、国家、父母一起,被人们所敬仰、所尊崇的,因为这一职业,关乎文明的延续,关乎民族的发展。如此看来,“师道”怎么能够没有“尊严”呢!事实上,历史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师道”有了“尊严”,什么时候社会就会昌明;相反,一旦“师道尊严”扫地,社会就一定是出了问题。因此,《意见》第五条“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的4个条款,不仅是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得力举措,而且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校园风气上的具体表现。
我虽然已是年过九十的老教师了,但是看到《意见》,就仿佛读到了一首优美的诗篇一样十分激动。我坚定地相信,《意见》的出台,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必定发挥重大作用!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速写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涵盖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的12位老师获得这一荣誉。或深耕思政课堂,或勇攀科研高峰,或矢志扎根基层,或为孩子倾注大爱深情……他们潜心育人塑楷模,牢记使命做榜样,成为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深耕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
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从教40余年,他写的《哲学通论》再版10余次,成为全国高校通识课教育的经典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事业是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年过古稀的孙正聿始终把培养“人”当作自己的“终身大事”,至今仍在为本科生讲课。他希望,能像自己崇拜的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前辈老骥伏枥,后学锐意进取。来自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的年轻教师郭晓芳,把思政课“玩”出新花样。
作为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将新时代“云端”思政课进行多维度创新,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46个大课专题、600余个配套课程,覆盖全省2.8万余所学校并辐射全国,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品牌。
勇攀科研高峰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士莪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只因年过九旬的他,从不坐着给学生上课。
创建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直到现在,杨士莪仍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希望我们的后浪,在国家的支持下,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杨士莪90岁时许的生日愿望。
名单中的另一位院士康绍忠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便致力于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的教学科研工作。
创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如今,康绍忠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年节水量可达10多亿立方米。
“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这是康绍忠从教30多年来不曾更改的初心。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张先庚,同样将教学科研一线视作自己的“主战场”。她领导下的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型升级。
“继续坚守教育与卫生报国初心,勇担职教改革使命”,这是张先庚最新的目标。
矢志扎根基层
“深耕一寸,苗长一尺”。那些矢志扎根基层、默默发光发热的教师,总是令人无比感佩。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40多年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他创办的行知小学,也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教师杨明生,留守家乡贫穷落后的地区30多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他数次拒绝发达地区的高薪聘请,更克服肿瘤病痛,用奋斗赢得霍邱老百姓最真诚的赞誉。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30年辗转4个乡村学校,将青春和爱心全部奉献给牧区的孩子。他主持完成的三项课题,为牧区学校学生习惯培养、心理健康辅导、理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倾注大爱深情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深谙这个道理。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霞姐”的她,用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职校学生学习成长。她说,必须让学生在职业学校找到梦想和希望,那就是以技立身。
另一位来自职业学校武汉市旅游学校的老师马丹同样用无私的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2016年以来,她两次申请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在雪域高原上践行“爱的教育”。她说,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周美琴拥有35年的特教生涯。特殊儿童的悲喜她感同身受,特殊儿童的生命她用专业守护。她的学生中,有的在国际上表演,有的考上著名大学,更多孩子则学会了自食其力。她说,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今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80后”孙怡最年轻,教龄却也超过20年。2000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身学前教育,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份事业。22年来,近千名3到6岁的边疆孩子得到她的照料。她说,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又是一个九月开学季,又是一批教书育人楷模。
从幼儿园到高校,从职业学校到特殊学校,从文科到理工科……他们代表着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杰出风采,用心用情诠释出“四有”好老师的可爱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