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他多次强调,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现将有关殷切嘱托梳理如下:
1、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2、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2013年9月9日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3、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4、“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提出“四有好老师”要求,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内化于心的使命与担当。
5、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 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
6、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5年9月9日,在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中强调
7、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016年9月9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8、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6年9月9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9、“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四个统一”的要求,不仅适用于高校教师,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只有坚持“四个统一”,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广大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10、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11、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2017年11月20日,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12、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1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4、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提出9个“坚持”基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重要使命,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15、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9个“要”工作方向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16、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1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殷切希望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18、“思政六要”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020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19、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20、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21、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22、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的回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3、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现在一些城里的孩子接触农村、接触大自然少,不光“四体不勤”,而且“五谷不分”,对吃的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都不知道,更体会不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