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年”文化主题活动(第一期)
———介绍家乡非遗文化
年是故乡浓。为响应团中央号召,春节前夕,人文艺术学院组织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青春中国年”文化主题活动,号召同学们介绍家乡风采,感受春节文化。人文学子踊跃参加,从家乡非遗、风景名胜、特色年夜饭等方面展示家乡春节文化。让我们走入第一期,看看同学们家乡的非遗文化吧!
陈竞鑫介绍了家乡安康平利的弦子腔,弦子腔是戏剧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期间,平利大地,处处欢歌。唱出了新时代新风貌。


郭梦欣介绍了“舞龙舞狮”。锣鼓喧天送祝福,舞龙、舞狮闹春节,舞龙、舞狮是贺年的重头戏,上下翻飞,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强蕊介绍了陇县社火,其起源于宋元,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可谓集传统艺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体。


温暖介绍了扭秧歌。扭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春节习俗之一,是特色民俗活动,寓意着喜庆和祝福传送到家家户户,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喜迎幸福生活的满心欢喜。

徐文静以家乡的大渡口区庙会集市活动为例,介绍了庙会上的非遗体验、文艺汇演、民间艺人巡演、舞龙舞狮等活动。


杨彩蝶介绍了安康年画,地方特色鲜明,色彩鲜艳,造型简洁。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上年画,为祈求新年的吉祥如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学们所分享的非遗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